繁体版

乘着《乡愁》歌声的翅膀

2008-03-04 19:47来源: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字号:       转发 打印

  CD寄给余老,没曾想到80高龄的余老及时与曲作者联系了,言谈中除了高兴和感动,仍怀有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对歌曲《乡愁》的评价是“歌声乐韵,悠扬动听,诠释得颇为尽情”。这无疑给曲作者以无比的鼓舞和信心。

  前几年在常州举办过一次以诗歌《乡愁》为主要内容的专场表演,其中有大人、孩子的各种朗诵,就是没有一首歌曲来演唱《乡愁》,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现在《乡愁》歌曲创作出来并能得到余老的褒扬,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余老对江苏有很深的情结: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母亲原籍在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老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然而“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如今老人高龄,“……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老的感慨其实道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怀乡情结与心路历程。“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这就是诗人的心声,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不不为之所动的真情。

  这深深的乡愁啊,是邮票,是纽带。

  然而,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西方文化正以强劲的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身处旋涡中的我国年轻人特别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却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对本土文化的吸收似乎形成一种抗体,不是积极地吸收而是排斥。殊不知,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如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而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骛,如何发扬民族之魂、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谐文化与多元文化共处的时代,我们应该用艺术这一特殊的形式、用民族的高度、用母亲的题材,来引导、感化、占领80年代后的年轻人。任何人对母亲、对亲人、对祖国、对民族都是热爱的,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糅合进合适的艺术形式,定能感化、引导80年代后的年轻人。歌曲《乡愁》基于此而创作。

  让这深深的乡愁插上音乐的翅膀,承载民族精神和传统、承载团结和谐的美好愿望,成为一个长期的主题在所有拥着思乡情怀的人们心中展开、延伸……作者: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