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乘着《乡愁》歌声的翅膀

2008-03-04 19:47来源: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字号:       转发 打印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每当读起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总有一种淡如缥缈云烟却浓似醇厚咖啡的滋味在心间萦绕,总能体会到乡愁象一枚含在嘴里的青果,涩涩的却又蕴着一丝温柔。

  这首著名的诗歌,一直被海峡两岸的华人广泛关注。国务院温家宝总理曾在重大活动中深情朗诵,更打动了两岸人民的心。曾经有很多音乐界人士将诗歌《乡愁》谱曲成歌,但大多未能成功。余光中先生自己也说:“给《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比如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二十几年前,台湾歌手杨弦也曾将《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在台湾产生了一些影响。遗憾的是,杨弦“自命为民歌,也无非是向往其清醇天然,有意表示与当代的流行歌曲划清界限而已”(余光中《听杨弦》,2003年),这些歌曲至今一首都没能得到广泛的传唱。而且国内外众多媒体中只要涉及《乡愁》的,只有诗歌朗诵而没有任何音乐形式。在音乐传播如此丰盛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是《乡愁》不合适谱曲吗?显然不是。诗人在赴美学习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上比较注意字句节奏,应该容易被作曲家谱曲。但为什么众多音乐界人士未能谱写成功并广泛流传呢?

  江苏省艺术研究院晁岱健院长经过三年多时间研究、创作了歌曲《乡愁》。三年的揣摩中,他深谙诗歌的内涵之广、创作歌曲的难度之高。他认为:《乡愁》诗歌的语言工整、精练到极至(全诗共88个字,每段仅22个字),每一段都讲述了一段历史,时间跨度太大;诗词中每段都出现“这头”、“那头”,创作成歌曲容易有重复感;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看似轻描淡写,却反衬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这种情感有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对故乡往事温情的回忆、对两岸统一切切的期盼,内涵极其深厚;诗歌所表达的不是简单的忧伤、忧愁,而是既有伤感、又有思念,既有向往、又有热切的期盼,情感太丰富。这些难点的累积,形成37年来众多音乐家创作的难点。

  基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如何用准确的旋律来诠释诗歌,有很大难度。比如诗歌侧重于抒情和叙事,如果采用歌曲擅长抒情、叙事的2/4或4/4节拍,节奏就显得太过分明、有棱角感。故节奏的定位应在遵照作曲规律的前提下,把握在有节奏与无节奏之间,体现一种流动、流畅、动态的感觉。同时,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很特殊,歌曲创作既要是民族的、又要是便于传唱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要有深切的思考,又要有向往、深情、激动的情绪。要将《乡愁》创作成广为流传的歌曲,应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平稳的节奏、音程跨度不大,好听好学好记等特点。这些特点的累积造成了歌曲创作的难点。所以,给《乡愁》谱曲关键在给“乡愁”以准确的定位。乡愁是深深的思念,略带忧愁;乡愁是温情的回忆,夹杂着美好;乡愁是切切的期盼,裹藏着激情。笔者认为,晁岱健院长经过多年的酝酿、揣摩,创作、谱写的歌曲《乡愁》所表达的情感与诗歌非常吻合。

  在歌曲《乡愁》中,开篇的二胡听似悠深绵长的叙述,其实暗藏了心中情感的浪涛。歌声一出,旋即引入遥远的回忆。细细聆听,不再是“我”对“新娘”、对“母亲”的思念,转而为几千万台湾同胞梦牵魂萦的共同心愿、民族深沉的心声。歌曲没有太多的节奏变化,只为突出游子深切的期盼;没有太多的强弱处理,却能感受到心中激情涌动、心灵震撼、热血沸腾。

2006年的圣诞节前夕,曲作者将匆忙录制完成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