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人是老师胡适。有一次考试,吴健雄就坐在前排,考试是三个钟头,吴健雄两个钟头就第一个交了卷。胡适很快看完卷子,送到教务室去,正巧中国公学的两位名师杨鸿烈、马君武都在。胡适就说,他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学生对清朝三百年思想史懂得那么透彻,于是给了她一百分。杨鸿烈、马君武二人也同时说,班上有一个女生总是考一百分。于是三人各自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写下来,拿出来一看,结果三人写的都是吴健雄。1936年胡适在旧金山等船时给吴健雄写了封长信,信发出多日后忽然想到信中的一个字母“M”系“A”之误,专此又去函更正,这一字不苟的精神使吴健雄受了“很大的启示”。她说己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根据胡先生平日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科学方法”的结果,谢师之情溢于言表。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中研院”院士的酒会上,胡适讲完话后,突然面色苍白,仰身倒下,吴健雄目睹这一惨剧,“悲痛万分,泣不成声”。三年之后,吴健雄伉俪再度赴台到胡适墓前扫墓献花。这次吴健雄把那封她珍藏了29年的那封长信交给了胡夫人,胡夫人亦将其庄重地陈列在胡适纪念馆中。
第三个是丈夫袁家骝。也许是物理女皇吴健雄王冠上的明珠太璀灿夺目,以致身旁的丈夫袁家骝博士反而相形见绌。其实,袁家骝也家世不凡,系袁世凯“二皇子”袁克文的公子,并且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物理学家。他与吴健雄是柏克莱读书时认识的,吴健雄才貌出众,气质典雅,平时爱穿中国的高领旗袍,更显女性的柔媚。如众星捧月一般,是男生们追逐的焦点,但袁家骝就是凭着自己的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芳心。1942年5月30日,在吴健雄三十岁生日的前一天,他们在诺贝尔奖得主密立肯家中举行了婚礼,这位大方教授送了件小气的礼物,就是一句话:“实验第一,生活第二”。两人在美国的许多同学好友都前来庆贺,钱学森就在其中之列。婚后袁家骝克尽丈夫的职守,练就十八般武艺:洗衣、吸尘、带孩子以至下厨。他尽可能地让吴健雄全身心地从事研究,同时,也没有耽误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是本世纪华人中最知名的一对伉俪。1973年他们回大陆探亲,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他们。
明德中学源于吴健雄之父吴仲裔先生在1913年创办的明德女子职业学校。“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明德为校名,旨在崇德、扬德,培养德才兼备人才。1923年吴健雄在这里读书,是她人生旅程扬帆起航的地方,对此她充满着深厚的感情。1984年10月,她第一次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参加母校明德学校恢复校名暨明德楼落成典礼时,就独资捐建明德学校紫薇楼。她自己平时生活俭朴,但为设“吴仲裔奖学金”却慷慨解囊,捐出近100万美元巨款,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她的“寸草心”,造福桑梓。
朱屺瞻与他的“梅花草堂”
朱屺瞻(1892-1996),清光绪十八年五月初二生于浏河新镇的一个富商家庭。8岁丧母,9岁入私塾学画,老师童颂禹的感其思母心切,据《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为其起名“屺瞻”。他与徐悲鸿共过事,潘玉良是他的学生,为我国画坛的一代宗师。对梅花情有独钟,爱梅、赏梅、画梅、种梅,甚至把自己的住宅命名为“梅花草堂”。这是浏河镇一座具有田园风格的江南建筑,园中梅树数百株,手植罗汉松、芭蕉与兰、竹等,有一个日军空袭留下的炸弹坑蓄水为池,后来画友姜丹书命之为“铁卵池”以志不忘日寇侵华战祸。1936年,朱屺瞻邀潘天寿、姜丹书、金维坚、吴茀之、张振铎至浏河梅花草堂雅集,吟诗作画,研讨艺事,欢聚数日而散。后征集得海内名家王一亭、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贺天健、丁辅之等所作梅花草堂图,汇为一巨册。1991年朱屺瞻百岁时,家乡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计一院五室,分为展厅、画室、会客厅等。为此,朱屺瞻向梅花草堂赠送了《春风新长紫兰芽》、《老干横生色如铁》、《雨后溪山》等六幅精品力作。1996年4月20日,朱屺瞻因病不治而平静地走了,但他的艺术力量和人品德行将与山河同在,日月同存。
浏河镇依托老浏河而建,在老浏河上有最著名的风景就是“廊桥”了。这里走过风雨,走过了岁月,而今天,这里却是欣赏古镇风貌的最佳所在。(文 张永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