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东方潮] 浏河镇:这里不仅仅有郑和

2013-01-07 08:40来源:《东方潮》字号:       转发 打印

    太仓浏河镇,地处长江出海口要冲,古称刘家港。边滩稳定,陆域开阔,自元之后,就有“六国码头”之称。明代航海家郑和统领大明船队,先后七次从刘家港起锚,泛海通使西洋,这里因此号称“天下第一码头”。

“天下第一码头”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第一次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后向爪哇方向南航,开创了航海的先河。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的是非洲东岸,红海、麦加等。1433年(明宣德8年)郑和在第七次航行的返程中病逝,画上了他生命之旅的感叹号,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 

    郑和七下西洋为什么偏偏要把江苏太仓的刘家港作为起锚地呢?对此,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有良港,刘家港是中国历史上名扬海外的古港,可以与当时的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二是富庶地,刘家港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可以为航海提供许多资金的支持;三是人才多,这一带聚集着许多经验丰富的驾船民工和优秀的“船老大”,人才济济,任其遴选;四是补给足,商贾云集,商品丰富,船队补给,应有尽有;五是近都城,太仓是离南京最近的临海港口,便于朝廷与船队的相互联系。

    应该说,当年明朝船队从这里出发,所显示出的规模之大、技术之精、航程之远以及时间之长,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完全可以创造出更为广阔的航海奇迹,却因封建统治者的目光狭隘亲手断送了大明帝国拥抱地球的能力。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成祖之子朱高炽即位,颁布第一道圣旨就是命令下西洋诸国宝船,悉皆停止;从此下西洋的行动就永远地停摆了。当年的刘家港,尽管依然繁忙,但海禁政策效应逼它逐渐衰退。

    而作为浏河镇唯一遗留下来的郑和遗址,就是天妃宫。始建于元朝,是妈祖文化的活动场所。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对海上女神的昵称,传说她能预知世事,能乘席渡海,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大家尊称她为天妃。郑和每次远航前后必定要率全体水军将士到天妃宫祭祀,乞求和感谢海神林娘娘庇护。据说当时的天妃宫规模很大,金碧辉煌,如今的天妃宫只遗留下后殿,现已成为浏河镇郑和纪念馆。楼殿前花冈石平台上有“锚泊瀛涯”大型雕塑,殿内有郑和纪念坐像、大航海壁画和一些郑和下西洋的仿制物品或图片。粗梁大柱前廓后轩,内装饰的木刻廊坊、砖雕,券门却雕工精细,图案美丽,使整座建筑于庄重中彰显玲珑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