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繁體版

洪荧灿: 在南京十余年,再回台湾已不习惯

2018-06-06 10:14:00
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明基医院迎来10周年院庆。

  “有些朋友、同学隔年来一次南京,每次都会说:‘呀,南京真是一年一变,又不一样了,建设的步伐很快!’”而在南京工作生活了十余年的洪荧灿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感觉,他与家人已慢慢融入南京这座美丽城市的日常,甚至会说:“常常也回台湾,最近感觉回去住得没有在南京习惯了!”

  洪荧灿,南京明基医院国际医疗中心院长。今年5月12日,南京明基医院迎来10周年院庆,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10年前,南京明基医院的到来曾给本地医院带来“威胁”;10年前,洪荧灿穿着紫色的明基院服行走在南京地铁1号线内,常被人看成是“修电脑”的……

  如今,南京明基医院已走过10年历程,已成为南京市民信赖的医院之一,先后荣膺“中国民营医院竞争力百强榜第七名”、中国百家好口碑民营医院、江苏省“紫峰奖”之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奖,2017年获医学界“中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非公立医院医疗机构五十强”“非公立医疗机构创新力十强”等荣誉。

  10年前试营业首日,只来了16位病人

  洪荧灿早于明基医院创立之前就只身来到南京,从事医疗行业,明基落户南京后,他前来应聘,便被录用了,开始参与医院的建设。

  回想这10年,洪荧灿用了四个阶段来形容,启航、打击、学习、成长。

  2008年12月的一天,南京城飘满了雪花,整个城市显得静悄悄的。而同样静悄悄的是南京明基医院试营业的当日门诊大厅——从早到晚,偌大的医院内仅来了16位病人,“其中有11位病人还是医院的员工,差不多都是来刷医保拿药的。”洪荧灿当天坐诊,看了3位病人。

  回想起试营业的当天,如今的洪荧灿笑了笑,“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面对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受打击。在台湾做医院,只要你有专业就不愁病人。”起初满怀着信心,而在南京的试营业当天就给了洪荧灿“一记重重的打击”,即便是所有软硬件都达到了三级医院的标准,当时的南京老百姓依然“不买账”。

  这个备受“打击”的阶段差不多维持了三年时间。

  10年过去了,洪荧灿说,连亏了9年之后,医院终于在2017年看到了盈利,“不能说赚钱,只能说医院有了‘造血’的功能,不需要集团为我们‘输血’了。”

  “鲶鱼效应”,或许是最好的解释

  对于医院而言,除了门诊量之外,医院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医院刚运营时,院内有近100名医护人员,其中三成为台湾引进的医生。然而,对于当时的台湾医生来说,来大陆发展性价比并不高。洪荧灿面临的是在大陆招聘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非常难!”

  “南京当地三甲医院内优秀医生几乎不可能过来。”幸运的是,洪荧灿当时挖掘到四位刚退休的老医生,“在人才建设方面就是两条路,一个是培养,另外就是快速引进老专家。”

  如今,医院设有内、外、妇、儿、中医、急诊等一级临床科室,配备检验、影像、病理、实验室等医技科室,高水平配置内镜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国际医疗中心、心脏中心、肿瘤放疗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康复医学中心等,提供普通医疗、特需医疗、健康管理等综合医疗服务,开展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科研、教学等医学活动。

  回想这10年南京的医疗行业,明基医院的到来确实是带来了一些新理念。

  “刚来的时候,南京当地很多三甲医院比较谨慎,觉得台湾来了个实力强的医院,会不会产生‘威胁’,就拿‘鲶鱼效应’来解释。”洪荧灿解释道,“我们的到来似乎把这潭水弄浑了,而等一切沉淀下来之后,大家就会明白,我们是共同体。”

  如今看来,与其说明基医院带来了“威胁”,不如说它带来的是医疗上的新理念。此前不会有人觉得应该在医院设立钢琴厅,医院不会搞得跟购物中心一样,有吃有喝有玩有乐,还有艺术品熏陶……如今,南京一些医院也在打造各自的人文特点,更加人性化地设置医院环境,最终受益者是病人及家属。

  爱上南京,从计量单位“两”开始

  虽然医院的工作很忙,但每逢周日休息,洪荧灿都要乘坐公交车到处逛,平时的娱乐中最爱的两件事就是品尝南京美食,以及逛南京的各种书店。

  “最早住在下关那里,那里市井文化很足,有家龙虾店,当时在南京很有名,就在路边,类似大排档,很小的店面,很多人去吃。”回想起刚来南京时,浓浓的南京生活味儿让洪荧灿找到了踏实的感觉。

  后来,他又“转战”新街口、湖南路狮子桥、万达一带,对南京的大排档尤其喜爱,“对,还有水饺,应该是大娘水饺。”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傻事儿”,洪荧灿又笑了,当时打电话点外卖,大陆的水饺是按“两”来计算的,一两大约是6个,而按台湾的“两”的概念,一两还不足一个水饺,所以洪荧灿在电话中很豪爽地向老板点了20两水饺,送来之后,洪荧灿与妻子惊呆了!

  爱上南京,另外一点是南京人说话“像吵架”。一开始洪荧灿只是个“不明觉厉”的旁观者,慢慢地,听懂南京话了,甚至会说几句南京话之后,他才明白南京人说话都比较大嗓门,他们并不是在吵架,而是在争论而已。

  爱上南京,还有这里宽敞的马路,相比台湾不会有太多的摩托车。在整个采访中,洪荧灿强调自己“比很多南京人更南京,我了解很多南京的文化,不仅仅从书本上,而是实地去考察,比如玉带、龙袍、卸甲甸等地方史的研究,比如浦口火车站真的出现在散文《背影》中……”

  本报记者 章庆 董洁/文 张智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