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95号江苏议事园大厦26楼邮编:210009
Copyright 2013 Taiwan of the Jiangsu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单行道” 变“高架立交” ----昆台合作实现从产业到文化宽领域多元互动
作为两岸新一轮深度合作的标志性产物,“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为什么选择昆山试水?
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必然。
实际上,不仅“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是昆台合作水到渠成之作,整个昆山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与众多台商投资昆山、深耕昆山、融入昆山密不可分。全方位多角度的昆台经贸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昆山这个外向型经济高地最为鲜明的发展特色。
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开启了昆台合作之门。1990年,全省首家台资企业——台湾“顺昌”纺织落户昆山开发区。随后昆山人启动“以台引台”战略,引发了台资企业投资昆山的“葡萄串效应”,台商来昆投资渐趋频繁,昆台经贸交流开始活跃。台资企业的大量进驻,使昆山很快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大跨越。
尝到合作甜头之后,昆山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出台引进台资一系列创新政策和优惠措施,沪士电子、正新橡胶、长江浮法玻璃等一大批“重量级”台企相继落户,台资经济成为昆山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昆山赢得了“招商引资熟练工”的赞誉,也一举奠定了昆山外向带动型发展的经济格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昆山危中寻机,主动承接台湾IT产业转移并快速“上位”。之后,昆山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在全国首家实现封关运作,引来纬创、南亚、神达、微盟等台资IT大鳄纷纷抢滩,并由此在昆山锻造出一个全球最具竞争力的IT产业集群。自此,台商投资开始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分散发展向各类园区聚合。
而11年后的又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昆山与台资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成就了另一段佳话。危机期间,昆山以“三个竭尽”精神放大“服务红利”,把多年练就的“贴身服务”本领发挥到了极致。历经危机洗礼,台资企业保持稳健发展。得益于这条“无形”又“五星”的服务链,台企仁宝、纬创两大集团跃居全省进出口冠亚军,为2009年昆山外贸实现逆势正增长立了头功。2009年8月,仁宝集团投资1.8亿美元在昆山建设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4个生产工厂。
引进来很成功,走出去同样精彩。今年2月9日,昆山联德精密机械在台湾设立全资子公司,成为苏州首家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联德将与台湾企业进行研发设计合作,并就近为台湾客户服务。条条大道通罗马,昆台合作从此不再是“单行道”,而成为立体和多彩的“高架立交”。
纵观20年的合作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不断集聚的台资成就了昆山的飞跃式发展,昆山也成就了无数台商的创业梦想。今天,昆山已经成为祖国大陆台资最密集、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城市。2009年,昆山全市工业总产值5803亿元,其中台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超过4500亿元,占七成以上。
与此同时,台商投资领域不断延伸,昆台合作早已不局限于制造产业。据统计,目前昆山累计引进台资农业项目57个,涉及花卉种植、果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领域;累计批准台资服务业项目481个,涉及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及餐饮等现代和传统服务业。
如今,近10万名台籍人员“在昆山,过台湾的日子”,他们主动融入昆山,积极参与昆山的文化、教育、医疗和慈善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融合。走在昆山黄河路街头,两侧的特色台湾小店鳞次栉比,宛如置身台北街头。黄河路仅是一个缩影,被誉为“小台北”的昆山,时时处处打造最适宜台胞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为台商们在生活方面营造“家”的感觉。
经济共同发展繁荣的背后,是文化血脉的相融互通。今年9月19日,在昆山慧聚寺天后宫,迎来了台湾同胞热切期盼的妈祖像,为昆台的多元文化交流拓展了新的渠道。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而生,一脉相承,类似迎妈祖这样的民间文化活动,今后将越来越多的在昆山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