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95号江苏议事园大厦26楼邮编:210009
Copyright 2013 Taiwan of the Jiangsu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民俗
台湾融合了明清时期移居的闽粤移民和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称中国民俗文化的缩影。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日,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等传统节日,民间也有与大陆相同或类似特色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放天灯、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原住民族各族群则有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
日本曾统治台湾五十年,至今日本文化对台湾仍颇有影响。“台北总统府”、台湾大学校园等日据时期建筑被保护、沿用至今,高雄、松山、板桥等地名都移植自日本,便当(饭盒)、瓦斯(煤气)等来自日语的词汇进入“普通话”,面积单位“坪”(1坪≈3.3平方米)也源于日本。“民国政府”迁台初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强力推行普通话教育,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强化本省人对中国的认同。解严后日本流行文化在台湾重新活跃。日本是当今台湾民众好感度最高的国家。
台湾亦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国出于国家战略需要向台湾输入其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而美台之间密切的军事、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美国生活方式与流行文化向台湾的传播。
饮食
台湾饮食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风格,台湾菜与闽南菜(还受福州菜影响)和广东潮汕潮州菜渊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广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响。
台湾菜有海鲜丰富、酱菜入菜、节令食补等特色,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风格鲜香、清淡。炎热气候使一些酸甜开味的菜肴出现在台菜中。台菜素有“汤汤水水”之称,羹汤类菜肴广受民众欢迎。
台湾饮食文化中还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风味小吃云集的夜市是台湾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见的小吃有蚵仔煎、香鸡排、臭豆腐、咸酥鸡、生煎馒头、米血糕、蚵仔面线、甜不辣、卤肉饭、肉粽、肉圆、担仔面、牛肉面、小笼包等。凤梨酥、牛轧糖等台湾特产的烘焙美食是知名的伴手礼。
茶是台湾民众传统的饮品。台湾全境皆产茶,名茶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等。茶艺形式主要是功夫茶。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新的发展,代表性茶饮珍珠奶茶广受欢迎。
文学
日据时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和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了台湾新文学运动,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1949年后,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大陆文学家随国民党政府移居台湾。1950、60年代风行怀乡文学,代表作家有林海音(《城南旧事》)等。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文坛的重要力量,代表作家有白先勇(《台北人》)、王文兴(《家变》)等。1960、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兴起,代表作家有钟肇政(《鲁冰花》)等。1960、70年代以后,柏杨、李敖、三毛、余光中、席慕蓉、龙应台、刘墉、古龙、琼瑶、林清玄、张晓风等作家陆续有重要作品问世。21世纪初网络文学蔚然成风,代表作家有九把刀(《等一个人咖啡》)等。
美术
1950年代画坛主流是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据时期学院出身的西画家,绘画技巧比较传统。
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
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
解严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日益前卫。
戏剧
歌仔戏是台湾最主要的地方戏曲,也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战后早大力扶持、推广京剧等大陆剧种,同时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仍是庶民重要的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讲求声光效果而重获重视。京剧与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音乐
战后初期闽南语歌曲一度流行。民间香港的流行歌曲和欧美音乐传唱一时。1970年代清新的校园民谣风行,同时闽南语流行乐坛秀场文化盛行。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老歌风靡亚洲,代表人物是邓丽君和费玉清。受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民歌时期后罗大佑等将社会百态写成歌曲,同时李宗盛创作的情歌广受欢迎。1990年代以来闽南语歌曲风格渐多元活泼。解严后自由化的创作与发展环境使台湾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地,代表歌手及乐团有周杰伦、蔡依林、张惠妹、五月天等,也吸引其他地区的华人歌手来台发展,代表歌手有王力宏、孙燕姿、陶喆、林俊杰、蔡健雅、梁静茹等。
电影
战后台湾电影界在当局的扶持下拍摄大量剧情片。台湾第一部普通话影片是1949年的《阿里山风云》,主题曲《高山青》传唱至今。同时闽南语电影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为主。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主流。同时香港电影在台广受欢迎,影响到台湾电影的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主流。1962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创立。1970年代末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掀起一阵潮流,主题曲大为流行。
1980年代《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启了新电影风潮。解严后侯孝贤《悲情城市》、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作品屡获殊荣。同时由于台湾电影表现手法大众多难理解,加之以美国电影为主的外国电影大举进入,台湾本土电影的环境与市场一度萎缩低迷。
1990年代起一些华人导演前往好莱坞发展,其中台湾导演李安凭借执导《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作品蜚声国际影坛,三度获奥斯卡奖。
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以国际化商业路线揉合本土特色内容,在票房大获成功并获得不少奖项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等叫好又叫座的台湾本土电影掀起一股国片复兴热潮。
体育
棒球在台湾是广受社会大众欢迎的体育项目,日据时期由日本引进台湾。“中华民国棒球协会”成立于1973年。中华职业棒球大联盟是台湾成立最早和唯一的职业棒球联盟。王建民是著名台湾旅美棒球选手。篮球也是台湾主力推广的运动项目。林书豪是NBA首位台湾裔球员。在朱木炎和陈诗欣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得两枚跆拳道金牌后,台湾近几年也开始推广跆拳道。台湾经常获得竞赛佳绩的体育项目还有合球、高尔夫球、台球、羽毛球、举重、拔河、马拉松等。
台湾曾数度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包括2009年高雄世界运动会、2009年台北听障奥运会和将举办的2017年台北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及每年一度的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