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血浓于水 乡谊永固——记台北武进同乡会成立50周年

2018-06-12 11:06来源:常州市台办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常州市武进区台办主任    陈月波  

  江苏省台办政府网站6月12日讯 1968年630日,在台北市的中山纪念堂,200余名武进籍在台乡亲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庄重而神圣的典礼——召开武进同乡会成立大会。这些当年赴台的常武籍乡亲,抛家弃产,背井离乡,一样的乡愁,共同的境遇,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凭着血浓于水的乡情,同种同根的乡谊,共同耕耘筹建了台北市武进同乡会,并使之成为全台鲜见的颇具影响力的社团法人单位。 

   奠基磐石  

  早在1951年的时候,在台先贤们就开始筹组同乡会,选举理监事和总干事,由程沧波乡长出任理事长,但因经费没着落,也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起初并没有真正服务同乡。直到1967年冬,武进旅港人士“三让堂”代表人吴锡基回台观光时,向同乡会提供10万元作为基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另外每年捐2万元供同乡会运作,有了资助后,同乡会这才积极开展组织的架构和社团的筹组工作。 

  初创时期,同乡前辈程沧波、吴惠平、张九如等30余位同乡带头筹募基金,寻觅会所,征求会员建立卡籍,建制章程和会务制度,打下了日后推动会务的良好基础 ,目前同乡会拥有会员近2000人之众(规模最大时超过3000人)。 

  (一)乡讯及文献编著  

  为了推动会务,落实同乡间的联系、照顾孤苦以及奖励子弟进学,同乡会把发行“乡讯”当成首要事务。虽说有同乡愿意定期支助经费,但要做事太多,经费不够支应,因此在草创时期经费可说是捉襟见肘。所有工作人员没有时下所谓的工作车马费、误餐费、加班费,大家都是自掏腰包,日夜工作。当初好多热心的同乡都曾默默地贡献过,包括送个小吃、做点小菜、买些文具、出点车资、免费写稿,认捐印刷费、认捐广告费……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筹备后,创刊号于1968年915日出刊,引起同乡们热烈回响。乡讯不仅仅使同乡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同时也使分散各地的同乡们得以凝聚在一起。目前,《武进乡讯》已刊印至529期,累计刊印超53万份。2017年,同乡会还将首刊以来的乡讯资料全部实施数字化,为同乡会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对中华文化在台湾的绵延做出了贡献。 

  为使乡亲认识了解故乡,弘扬民族文化,同乡会于1987年4月,成立了文献委员会,先后编印出版《武进旅台同乡会志》及《续编》,《认识故乡——武进》上下两册,使在台同乡对故乡常州武进之历史、风土人物能有共识。 

  (二)设立奖助学金  

  1968年9月同乡会成立后,即设置武进同乡教育奖助学金委员会,把鼓励同乡子女好学上进作为同乡会一项重要工作。为尽可能地募集更多资金,每一位理监事不仅身体力行,还动用私人关系向外界积极募集筹措。广大同乡积极响应,纷纷解囊捐赠奖学金,其中几位素具德望的乡长们的大宗巨额捐赠款,使同乡会奖学金有了固定来源:航业巨子吴仲亚乡长捐赠其股票900万元(新台币,下同。)孳息的三分之一作为奖助学金;名誉理事长余纪忠父子累计捐赠120万元;教育家朱伯坤乡长将其毕生积蓄800万元全数捐给同乡会;曹仲植乡长在同乡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慨赠200万元奖学金……现每年约100万元的孳息,均来自乡长们的热心捐赠。 

  奖助学金的分发每年分春秋两季,由学生在学期开学后提出申请,主要受益对象为在读大专及高中职学校的会员子弟(自1998年起,扩增到研究生),在校品学成绩均优良者可申请。自1968年秋季至2017年秋季的近50年间,受益的同乡子弟共有3793人次,累计发放奖助学金15526900元。曾担任台北武进同乡会理事长、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姚立德先生表示:“我就读台北工专时,在父亲的引介之下,1978年至1982年,几乎每学期都申请到同乡会奖学金。虽然金额不大,但对负笈台北读书的我,生活不无小补,非常感念同乡会的帮助。那时候就常常想有朝一日一定要报答同乡会的资助之情。” 

  (三)置办办公会所  

  同乡会成立初期,并无固定集会地点,只能藉同乡私宅召开,余纪忠乡长寓所、吴惠平乡长诊所、张鸣潜乡长的良友公司、张文彬寓所……都曾是会务活动的召集地。1972年底,创会理事长程沧波号召同乡慨解善囊,筹建会所,获得同乡们的响应,吴仲亚、吴锡基、吴惠平等三人各捐10万元、李中和9万、艾福庆6万,余纪忠5万……结果以50万元购得水源路107号三楼的会所,并于1973年6月正式入驻办公,同时完成向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备案手续。 

  固定的会所不仅解决了同乡会日常办公、会务的场所问题,还成为武进同乡会与在台诸多同乡会交流的重要平台。事实上,江苏省在台同乡会,以及在台的江南各县市同乡会彼此之间从1977年起即有横向的联系。由于武进同乡会几十年来服务同乡的工作一直做得不错,因此在同长乡会圈子中,常能提供一些范例作为他会的参考,有时也为了同乡参选民意代表,而彼此拜托支持同乡候选人。 

  (四)筹建“望乡塔”  

  当初赴台的常武乡亲,孑然一身者不少,无亲无故寄埋白骨后,无人理会,更让生者心生凄凉。如何使亡故于异乡的乡长们终有所归,祭祀不断,一直是同乡会历届理事常议的话题。每个乡亲都有一份共同的心愿:保存好他们的遗骨,他日若有机会返回大陆,也可让客死异乡的乡亲魂归故里。1978年底,同乡会第四届第二次常务理监事决议筹建灵塔。筹建过程一波三折,经多地勘探选择,最终选定台北县三芝乡“北海墓园”范围内建造灵骨塔。 

  1982年8月25日灵骨塔工程破土开工,历时一年建成。占地面积525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平米,可存放骨灰坛位3000个,建塔工程费近500万元,均由热心同乡慷慨捐助,其中曹仲植乡长个人独捐100万元,曹夫人捐款设置一楼神龛及祭堂之用,另余纪忠、朱元琮、吴惠平乡长各捐20万元。彼等嘉惠同乡会,让乡亲多有感念。  

   敦睦乡谊  

  同乡会成立以来,恪守传统,全心全力为旅台同乡谋福利,协助解决同乡的困难问题,在广大同乡中获得良好口碑。 

   (一)敦睦乡谊  

  1969年春节始,每年的联欢团拜,乡亲们南北大聚合,互相问安,彼此关心,活动隆重而热闹;随着赴台乡亲的日渐年长,自1978年始,同乡会首度举办重九敬老餐会,邀请70岁以上会员参加,餐叙的桌次也从最初的五桌增加到16桌、20桌、25桌……现今重阳餐叙参与人员约120余人。1977年年底,同乡会第三届第七次理、监事会议决定,每年清明、冬至两季举行拜祭死难同乡,当年冬至即在同乡会会所举行祭祀,至1983年望乡塔落成后,每年春、秋两季祭祖改在永怀堂举行,让孤苦的乡长同样得到安慰。 

  (二)交流交往  

  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同乡会和故乡的交流从初期零星的往来,到步入正轨的交流,期间有认祖寻根的、有大陆同乡寻台亲人的、有失散重聚的、有急难救助的、有赴台探病奔丧的,家乡的文经政要、民间团体等也先后陆续参访。1989年4月,台湾著名书法家於世达回乡举办“於世达怀乡书法展”,开创了两岸开放后文化交流的先河;1990年1月,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赴台访问举行画展成为岛内的画坛省事;19935月,时任武进文联主席汤德胜应台湾《摄影天地》杂志社邀请,赴台举办摄影展,自此“两岸情”摄影艺术交流延续至今;1999年,武进首次组织经贸代表团赴台考察并参访同乡会…… 

  (三)关爱青年  

  为扩大青年的联谊交流,同乡会1975年3月组建“台北市同乡会青年联谊社”,会议讨论通过该社章程、组织、干部产生及活动项目推动等,通过举办户外活动、文体联谊、暑期补习、座谈会等各类活动,促进青年同乡的交流联谊。为促使在台新生代对自己的原乡增进认识,同乡会积极组织青年返乡寻根访祖。1993年7月,由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蒋乃辛担任团长,羊宗达乡长担任顾问,组成“青年返乡访问团”一行12人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参访交流。此后,同乡会又先后组织了四批青年交流团,累计人数近百人。 

  (四)血浓于水  

  两地同胞情同手足,血浓于水。开放交流初期,正值台湾经济发展的腾飞期,常武籍旅台乡亲心系故土,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1991年夏秋,常武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时任同乡会理事长张文彬发动旅台乡亲,两次为家乡捐款共计7.4万美元。1994年,时任同乡会荣誉理事长余纪忠先生慨然出资100万美元(后又增资25万美元)创办华英文教基金会,以基金之孳息奖励家乡优秀师生。同乡会中还有许多感人事迹:多次担任同乡会荣誉理事长的知名慈善家曹仲植先生一生向家乡及大陆各地捐赠的轮椅超过58万辆,朱元琮情系故乡热心资助母校,朱久华身患癌症奉献积蓄,汤锦文倾其所有捐献巨资,羊宗达设基金奖励后生,於世达将珍藏的69件书法作品捐赠给家乡图书馆……交流交往30年以来,同乡会乡亲积极参与家乡公益事业,仅现金捐款折合人民币近3000万元,期间捐赠的汽车、轮椅、电脑等实物虽因历史原因难以估量,但每一笔捐赠,无不彰显着常台两地同胞心心相印的骨肉亲情。 

  开创未来   

  今年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风雨征程,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更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实践证明,两岸关系能破风斩浪、克难前行,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今后的对台工作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 “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中不动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常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形势下,期待台北市武进同乡会进一步敦睦乡谊,团结和凝聚更多乡亲,合声讲好两岸故事,携手合作,再奠磐石。最后,藉武进热心人士蒋坤荣老师之——《海天歌·台北武进同乡会成立五十周年有感》结束全文。 

  海天映照日月光,日升月落望故乡,魂牵梦绕五十载,春去秋来思茫茫。 

  两岸山河入丹青,一纸乡讯热衷肠。同乡更著兄弟情,扶危济困胜疆场。 

  尊老敬贤重恩德,讲信修睦树榜样。商潮弄舟归故土,诗海扬帆翰墨香。 

  尺璧千金不为重,望乡高塔泪千行。延陵季子今犹在,大风歌声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