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溱潼会船

2013-01-11 15:02来源: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字号:       转发 打印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溱潼会船是以祭奠阵亡将士为内容,以水上竞技、文艺表演为载体的特大型水上清明民俗活动,又称水上清明节。溱潼会船起源于南宋岳飞抗金。据史载,南宋名将岳飞及义民张荣、贾虎曾在溱湖多次大败金兵,因宋兵亦伤亡惨重,当地百姓收葬了那些无名阵亡将士,并在清明节的第二天撑船划桨前去祭祀他们,年年如此,逐渐演变成会船习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溱潼会船的起源又附会了其他几种传说:一说源于以祭祀真武大帝为核心的庙会习俗;一说源于朱元璋登基后,乘快船寻找祖坟,快船而成会船;一说源于明朝大将侯必大抗倭时,百姓纷纷撑船助战,每人一篙,既撑船又作武器,后倭寇消灭,快船而成会船。溱潼会船起源、形成于宋朝,发展于明清,民国至建国初期达到鼎盛,“大跃进”至“文革”期间走向沉寂,改革开放后又得以恢复,进入 21 世纪后,又重新变得兴盛。溱潼会船主要分布在姜堰市溱潼、兴泰、俞垛、华港、桥头、淤溪六镇及周边地区。 

    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

    旧时,每年清明前,溱潼地区每户人家都要带铁锹担子去添祖坟,那些没人添土的无主坟,均被认作是自宋岳飞抗金以来为国阵亡的无名将士。溱潼地区的人除了在“侯王殿”祭祀明抗倭名将侯必大外,其余则都以无主坟为祭祀对象。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溱潼地区 200 多个村庄的村民从四面八方撑船自水上到溱潼赴会,祭奠那些无名的阵亡将士。溱潼会船的种类有供船、篙船、划船、花船、龙船、拐妇船。溱潼会船的程序为选船、试水、铺船、祭祀、赴会、赛船、送头篙、酒会、唱夜戏。祭祀是会船活动的核心,赴会是会船活动的主体,赛船是会船活动的高潮。在赛船的间隙,供船、龙船、拐妇船上、地方戏剧、滑稽短剧、踩高跷、荡湖船、河蚌舞、舞龙舞狮、花担花篮等水乡民间文艺纷纷登上船头、船楼进行表演,有的大型供船在上、中、下三层同时表演不同节目。会船当天,溱潼地区各集镇多举行水上、陆上农贸集市,春耕所需的各种农具、工匠们自制自销的各种生活用品、民间艺人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地方风味小吃等全都汇聚在一起,供人们选购消费。当地村民们也都纷纷倾门而出,带领亲朋好友,边观看会船竞技、水乡文艺节目,边春游,同时也一面添置农具,购置各种商品,其盛况赛过春节。溱潼会船有一整套程序体系,其独特的祭祀仪式和各种禁忌,以及附着其中的许多传说故事和各种民间歌舞、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竞技,集中反映了里下河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该地区一部活的民俗文化的万花筒,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主要价值

    溱潼会船,作为水上清明民俗活动,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类学、民俗学价值。溱潼会船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溱潼会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清明节,也不同于其他庙会,它在活动中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抗敌御辱、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军民一心、团结奋战、同仇敌忾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清明节祭祀先人和无名阵亡将士本是庄严肃穆的,但溱潼地区的百姓将祭奠英雄悲痛沉郁的感情化作热爱生活的激情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使得溱潼会船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和价值。溱潼地区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里下河水乡的地理环境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溱潼会船全面、完整、生动地保留了该地区的民俗、民风、民情,对研究里下河地区传统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
 
    传承情况

    溱潼会船从形成至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溱潼会船以自然村庄为单位,村民自发参与活动。每次活动每村均由会头组织村民开展活动,会头负责活动的人员分工、资金安排、安全和秩序。在会头的统筹下,由乡里资历最高的能工巧匠和民间艺术家各自负责搭船和排练文艺节目。溱潼会船的传承谱系每村都自成一体。
 
    目前保护情况

    从 1991 年开始,姜堰市将溱潼会船作为传统水上清明节予以传承保护,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以政府的名义每年举办一届“溱潼会船节”,对在溱潼会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镇、村和个人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经济补贴。政府斥资近千万元疏浚、整治会船活动水域——溱湖及相关会船赴会河道,改善会船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将会船活动基地溱湖纳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全面细致地开展了普查工作,弄清了溱潼会船的历史渊源、区域分布、宗教祭祀、参加规模、人员构成、会船类型、活动流程等全部情况,整理了与溱潼会船相关的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民间文艺、民间竞技等资料,运用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记录了溱潼会船活动的全流程。建立了溱潼会船数据库、资料库,建成了溱潼民俗风情馆,正在建设溱潼会船博物馆,建立了溱潼会船保护网络和专门队伍以及溱潼会船民俗文化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