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联动发展,崛起“台资高地”

2020-12-25 07:58来源:昆山日报字号:       转发 打印

      ——聚焦“昆台融合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史 赛 李传玉 张 田

  ■ 编者的话:昆山因台资而兴,因台企而强。自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以来,昆台融合发展已经走过30个年头。围绕产业发展、改革创新、文化交流、青年创业等主题,市融媒体中心特别在全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台商台企30年来扎根昆山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的新成果、新气象,鼓励支持更多台商台企再出发、再投资、再创业、再发展,为昆山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担当、汇聚合力。

  自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以来,台资经济在昆山发展已经整整30年。蓦然回首,台企依然走在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前沿。

  在昆山的经济脉动中,台资经济一直是一支强劲的力量。这样一组数据足以佐证: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总额的70%,来自于台资企业贡献。

  30年间,昆山与台湾亲密联动,延伸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 向“下”扎根:5300余家台企“安家”昆山

  时针拨回30年前。1990年10月,昆山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从此起步,拉开逆袭而上序幕。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台企纷纷到大陆投资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昆山能广受青睐,与对台招商自创的“独门秘籍”密不可分:针对台商间素有口碑相传、“老带新”的习惯,昆山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创新提出“以商引商”策略。

  “积跬步,至千里”。1993年落户,先后注册成立20家法人公司,投资规模近20亿美元,累计营收2900亿元、进出口160亿美元、上缴税收120亿元,捐赠善款超2000万元……这是昆山富士康的“成绩单”。“富士康在长三角的转型从昆山开始。”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这句话在台商中激起阵阵涟漪。

  2017年,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昆山市政府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达250亿元。逆势而上,方显勇毅。2020年6月11日,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态势,富士康再次加码昆山,总投资10.08亿美元的5G毫米波连接器项目落户高新区,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无缘无故投资,如果不是昆山环境好,政府支持转型调整,我们是不会持续追加投资的。”昆山富士康科技集团执行副总经理杨明陆表示,他们持续看好昆山,也持续看好自己的未来。除做笔电、电子穿戴装置等产品外,他们还将抓住工业互联的发展“风口”,致力打造智能制造工厂。

  富士康,只是台企扎根昆山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376个,投资总额642.3亿美元,注册资本328.78亿美元。不难看出,原本“游牧式”属性的台企正在昆山转化为具有扎根性的“类本土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从代工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化、从高强度要素投入拉动到高能级创新驱动的动力转化,走向高质量发展和内生动力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

  ■ 转“新”升级:台资经济“智”繁“业”茂

  携手走过30年,台企又在昆山谋篇布局,涌动一股增资扩产热潮。与此同时,十万台商心安之处的“第二故乡”亦在不断成长。

  台商能否安心留在昆山,关键在于能否与时俱进转型升级。早在2008年,昆山政府就“快人半拍”提出转型新思路,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台企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试行)》,设立引导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建立担保贷款机制、举办专题指导讲座等,帮助企业化危机为发展新机遇。同时,还通过实行一系列“专案”辅导计划,点燃了昆山台企转型升级的“燎原之火”。

  “既然来了昆山,就没有想过离开。”研华科技已经落户昆山20年,现任研华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陈顺浪也在昆山待了20年。他说的“离不开”,既指研华科技,也指他自己。陈顺浪坦言,他们不止生活在昆山,更是与昆山联动发展的生力军。

  研华科技是家“老店”,因转型而有“新意”。生产线上,工人安静地坐在岗位上操作,自动搬运机器人顶着托盘将需要的零配件送到他们身边。与工厂一路之隔,是研华新建的协同研发创新中心,所有产品工艺参数都预先设置在“大脑”内,以“智变”应万变,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分得“一杯羹”。

  看似悄然转型,实则静水深流。友达光电、正新橡胶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强度大、生态保护好、产出效益多的台资项目发展壮大,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快速集聚。在昆山,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元复合体”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一批“资深”制造业企业也开始自发转型,从“加工时代”“制造时代”,逐渐迈向“智造时代”“创造时代”。数据显示,全市有228家有效的台资高新技术企业,467家台企被认定为各类各级研发机构,50家台企在昆设立各级各类总部83家,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昆山市台办主任何蓉蓉所说,“台资企业要永续经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必须要走的路。”

  ■ 向“阳”生长:“软实力”释放“强动力”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对于在昆山生活的十万台商来说,在昆山的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新开始。

  能让台商从来到昆山,到爱上昆山、融入昆山,重要原因无疑是昆山有着最亮的金字招牌——昆山服务。谈及此,很多台商如是评价:“只要对台商台企发展有利,昆山就会穷尽所有,捕捉随时出现的机遇,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 可能’。”

  庚子初春,一场疫情迅速蔓延,全球经济陷入风雨飘摇。

  受疫情影响,昆山企业复工复产比往年晚,全球市场部分电子产品供应已显得比较紧缺。为此,昆山绘制产业链协同复工树状图,梳理出365家一级供应商、1000多家配套商,全力打通产业链复工复产堵点,助力纬创、仁宝等企业复工复产、达产满产。

  纬创集团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随着复工复产进程加快,带动上百家配套企业“动起来”。“这与昆山政府提供的‘链式服务’密不可分。”纬创集团全球制造总经理周泓任表示,随着供应商逐步复产,企业也将不断扩增产能。

  “一个区域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再看昆山:大陆首家县级市台协会在昆成立,设立“马上办”服务中心,推出“服务台胞台企20条新举措”……在台湾电电公会的评选中,昆山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榜首。特别是昆山深耕“国家战略”,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为依托,积极发挥国家、省、市各级层面先行先试政策叠加优势,响应台商关注,着眼台企需求,助推昆台融合发展。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就是皮与毛的关系。企业的困难就是我们自己的困难,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说。在面临严峻复杂形势的当下,这样亲商安商的服务理念更加凸显价值。今年3月,昆山推出“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再次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8条新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提振了企业信心。

  “而立之年”再出发。“我们将始终与昆山一起‘闯’,争当绿色发展践行者、敢做转型发展先遣队、勇为永续发展领头羊,不负这座可爱的城市。”昆山市台协会会长宗绪惠的话,坚定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