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宿迁台资聚集成高地 升级载体平台“跟上趟”

2013-11-25 07:24来源:中国江苏网字号:       转发 打印

    “公司建成5000台生产设备基地,在其他地区要用8年时间,而在宿迁仅耗时3个月就顺利完成了!”宿迁目前最大的单体台资项目——可成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天赐发出如此感叹,“宿迁搭建的舞台,相信会让我们公司发展得更好。”

  “舞台有多大,话语权有多大”。洪天赐的感叹,也印证了台湾大学著名学者吕洪德教授的这句话,说的是吸引外来客商投资兴业,关键看一个地方搭建的平台如何。

  近年来,宿迁已呈现出台资聚集的良好态势,但为了让台资企业能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宿迁丝毫没有满足现状,把载体和平台建设作为重点,为更快更好地打造台资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载体升级

  ——提升招引“竞争力”

  由于建市较晚、基础薄弱,一直以来,包括台资在内的外资一直是宿迁的短板。甚至有人提出了宿迁不靠江、不靠海,没有机场、铁路和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存在“先天不足”的论调。

  “台资已经到了家门口,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将台资引进来!”当富士康项目落户淮安以后,当时的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宿迁也应是台商投资的热土。在这样的定位和认知下,我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载体建设热潮。

  为更好地承接产业项目转移和外来投资,我市大力构建结构完整、梯队紧凑的开发区体系,形成了台资招引的巨大“磁场”。截至2012年底,我市共建成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含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家南北共建园区,先后获批9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4个生态工业园区、3个知识产权园区、1个创新型开发区。

  海关、商检机构也相继成立,企业在宿迁即可直接办理通关、报检手续,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自年初启动宿迁综合保税区申创工作以来,保税区正按照边申报、边建设的思路,全力加快申报建设进度,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创建成功、封关运行。同时,我市依托运河中心港港口申报内河二类开放口岸,年底有望获批。

  在硬件载体的护航下,宿迁正处于外向型经济蓄势待发的大好时机。

  理念升级

  ——锻造硬件“支撑力”

  园区公社、邻里中心、东吴尚城、生产力中心(2.5产业园)……在苏宿工业园区,住、吃、玩、乐、购等方面需求均可得到满足。生活便利的背后是“富规划、富建设”理念的淋漓演绎。

  该园区招商与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朱健介绍说,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业”和环保优先的“三先三后”开发建设程序,舍得“向地下撒银子”。据介绍,目前已完成近10平方公里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

  理念越来越新,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全。位于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台商创业创新科技产业园更将“拎包入驻”变成现实。

  “所谓‘拎包’是指台商经过前期考察论证、签订投资合同后,带着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设备、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来到‘台商产业园’;所谓‘入驻’,就是在我们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就可以使用的厂房、水、电及生活配套等,台商立即就可进入安装机器、生产运营的状态。”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台商创业创新科技产业园党工委书记何杰如此介绍道。

  在硬件方面,园区可以对厂房进行隔断组合,同时提供配套齐全的厂房,内外墙统一粉刷,卫生间统一装修,耐磨地坪统一施工,客、货电梯、消防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安装到位,并单独安装电表水表,提供弱电(电话、宽带等)线路及设备、监控系统。据了解,台商创业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台商中小企业集聚区。

  有关研究人士认为,当园区载体成为各地竞争中的共性优势时,做好配套建设则是“人有我优”的砝码。我市的载体平台还要加强功能性设施建设,在园区布局上,可以通过建设园中园、特色产业园区,盘活园区平台资源,增强对企业的集聚力。

  理念一新天地宽。基于这份认同,我市提出了推进承载力提升工程,努力提高信息、市场、法规、配套、物流、资金、人才、技术、服务和打造世界级经济平台的新“九通一平”水平。

  配套升级

  ——塑造宿迁“吸引力”

  “企业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不断做强做大,每年产值增幅在10%以上。”宿迁承品导入线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秋桢是台湾新竹人,2006年来宿创业。他由衷地说道,他和妻子、女儿已扎根宿迁,回台湾反倒感觉像做客,他们成为了“新宿迁人”。

  针对“台干”对宿迁当地餐饮偏咸、偏辣的口味不适应的情况,宿迁加快餐饮配套建设,为台商服务的苏帮菜馆、料理店相继开业。

  去年9月,华东台商子女学校宿迁分校正式揭牌开学,该校是大陆第四所、也是长江以北惟一的台商子女学校。

  ……

  招揽台商靠宣传,留住台商靠服务。针对目前各地都在争取台商投资、彼此力拼优惠措施的现状,有观点认为,除了打造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人文环境。

  “相关部门要适度创造台商与本地人群交流接触的平台,自愿形成与本地各阶层和谐的社交圈。”市政协常委、民建宿迁支部主委张雷冲等人士建议,我市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升台商学校的办学内涵,支持台商学校与本地学校和社会必要的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大陆学习生活的快乐。

  同时,他提议建立相对独立的台商生活区,提供台湾的饮食文化、休闲文化场所,使台商、“台干”远在他乡却有家的感觉。还应研究台商就医时诊断及药品使用上与大陆的差异,指定固定医院就诊,做到与台湾的就诊习惯接轨。

  事实上,我市相关部门已在为此而积极努力。

  “我市将进一步办好台商子女学校,吸引苏北和周边省份的台商子女前来就学;积极引进创建台资医疗机构,为台商台胞提供优质医疗环境。”市台办主任徐丽丽介绍说,还将给予市台协特殊的优惠政策,支持其规划建设“苏北一流、江苏领先”的集餐饮、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台湾风情街。 (葛 明 汪正文 程大伟)